一碗家鄉味 , 吃的不是味道 , 是自己生命的回憶
幾週前和這邊的木匠們聊天(當然用我的破義文加上他們的英文,我得加油了),不約而同地問我:『你喜歡威尼斯的食物嗎?』他們指的不是大家心中想的義大利麵,而是威尼斯的配酒小點心cicheti 、醃沙丁魚、蕃茄燉墨魚、燉牛肝、Rombo 安康魚等。
說實話,有些東西我花了點時間習慣味道,還得將這新味道建立我自己在味覺的圖書館中,並且學習如何分辨好、壞,我現在可以拍胸脯說,我真的喜歡威尼斯菜,當然我也會煮,因為我家老爺的招數實在很賤XD,買菜回家,不說要煮啥,我們一向都在廚房裡邊做菜,邊聊天;他可以順便教,我也可以順便學。等我真的那一口吃下去的時候,下次我就會真的好好在旁邊當學徒洗切菜、順便練習下鍋、計時等。搞砸了,大不了再來一次就好。而搞砸的菜不見得真的無法入口,只是美味等級不夠高,我們還是會吃光,老爺會邊吃邊給我意見,讓我下次做得更讚。
這種食物的傳承,何止是當地的水土質不同,所產生不同的飲食而已。幾代下來之後,這就是我們講的飲食文化的傳承。所以你會常聽到老義驕傲的說『我家老媽做的最好吃』就是這意思。同樣一道菜,每家的超級老媽做菜的手路不同,自然端上桌的菜色味道就是不一樣。
我會不會想念台灣菜?會啊,亞洲菜色中愛用的醬油,我個人不是很喜愛,但是我愛台灣小吃中會加的油蔥酥,還有我個人愛吃的水餃和炒飯。油蔥酥當然可以在這邊DIY,但是廚房產生的油煙味,我應該會被整庭院中的其他住戶們追殺要食譜(幾年前做的台式炒茄子,已經讓一堆人配麵包吃光整大盤,還被追問做法,老義們對吃得執念也是很恐怖的XD)所以我從台灣帶了包油蔥酥,我家老爺上次來台灣,愛上的紅蔥油)剛好這幾天威尼斯氣溫也降到25左右,早晚溫度更低。我索性提議喝雞湯,老爺問說可以配冬粉嗎?齁齁齁,我就知道,我的詭計成功了XD
超市買雞翅比較簡單,反正慢火燉兩小時之後,我們不吃雞肉,可以順便餵食庭院的貓貓。大蒜選用南義的兩種不同種類的大蒜,加上迷迭香。哪整鍋白色湯底的香味,再配上我從台灣帶來的冬粉,撒上一把油蔥酥。我唏哩呼嚕地吃完之後,轉頭想問問看好不好吃?結果老爺根本吃到不想理我XD(老爺很愛臺菜)
跨文化的結合,最麻煩的除了兩個人的生長歷史所帶來的蝴蝶效性之外,最容易吵架的,莫過於飲食的習慣(這是真的喔!),不過老爺一向很尊重我的習慣和吃東西的份量、鹹淡,這點以後來來論述。也是因為飲食文化包含的是另類的文化包袱,很多人表面上說的『相互尊重』,在飲食這點上,卻是會變成『變相的文化歧視』。以比較戲謔的方式來說,就是『我們的舌頭最愛國』。或許在我們味蕾的生命記憶中,吃東西不見得是在暖胃,其實是在暖心。吃的是那份孩提、年少時代的生命回憶。
但是當你出國見世面,記得一件很重要的點:
入境隨俗。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Paese che vai usanze che trovi.
翻成白話文就是:人家沒一定得配合你
個人除了會引發過敏的東西不吃之外,我在當地就是吃當地的菜餚。我們泛稱的義大利菜,是個鹽、橄欖油(北義使用奶油或動物脂肪)、大蒜的天堂。這裡真的不適合食素者(佛教中素食者不吃五辛,在義大利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別提烤蔬菜的爐子都會順便烤魚、烤肉啊)吃當地的菜餚,對我來說除了文化情感理論之外,還有土壤中含有的礦物質,就是你人在當地面對當地氣候,身體所需要的養分啊!
這碗大蒜雞湯配油蔥加冬粉,居然讓我掰出一篇大廢文。你看看,『吃』有多重要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