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鳳凰歌劇院 ---Teatro La Fenice


       在共和國全盛時期,威尼斯有將近上百家的歌劇院,可見當時的富碩,的確給與大眾有經濟能力欣賞藝術表演的機會。
       18世紀末威尼斯有兩家古老劇院,一間表演音樂,一家表現戲劇。當時最豪華的一家在San Luca 聖路卡教堂附近的San Benedetto 劇院,1755年由 Grimani家族出資建造,之後轉給擁有劇院包廂貴族協會,因經營上的問題與土地所有者的貴族Venier意見相左而告上法庭,法院判定歸還。這家公司官司訴訟失敗之後,隨即興建一座更大的劇院取而代之,名為Gran Teatro La Fenice 鳳凰歌劇院。如同神話中的不死鳥浴火重生,也象徵公司的再生如同不死鳥一般浴火重生。(簡直像是不爽到相互競爭XD)
        雖有如此深富意義的名稱,建築過程卻波折不斷。當時歌劇院競圖十分激烈,淘汰許多建築師,卻也花了過多時間競圖,以至於1791年Giovanni Antonio Selva贏得競圖時,離預定開幕日期1792年5月16日(昇天日)僅剩下18個月時間進行工程。工程開始時,在整理地基河道時,在水面下12尺處,發現密集纏繞的柳枝條如同圍籬一般,難以清理,但最後劇院仍如期完工。但Antonio Selva的設計卻廣受批評,不得威尼斯人喜愛。在歌劇院的入口處上方被刻上縮寫『SOCIETAS』警告他的設計有多糟糕;『sine ordine cum irregularitate erexit theatrum antoniua selva』意指為『Antoniua Selva的歌劇院,亂無章法、任意凸出』。
     
當時歌劇院建材多為木造,但歌劇院內部的照明方式,卻容易引起火災。1836年一場大火肆虐下,歌劇院僅剩兩面牆。
       當時聽歌劇的貴族和富商搭著鳳尾船而來,歌劇院後方水道Rio Menuo和Rio de la Veste交界面為水道入口處,此歌劇院是唯一可由水道入口進入的歌劇院。為安置載客前來的船夫,當時歌劇院舞台正下方,是船夫的專位,方便表演結束時,立刻接包廂的客人返家。包廂、台下觀眾和船夫們在台下隨著劇情鼓噪喧嘩是當時的常態,演員會因觀眾對劇情之不同反應而被迫即興發揮或更改劇情,此點與目前欣賞表演的習慣大有不同。
     

       Tommaso 和 Giovanni Battista Meduna負責設計重建,只維持當初建物入口處牆面的設計,7個月內完工,內部為帝國後期豪華貴氣的流金裝飾風格,1937年12月26日開幕,再度展現由灰燼中重生的神話。
     
      1996年1月29日再度發生大火,內部燒毀,僅有音響設備逃過一劫,後來發現是人為縱火,2001年開始進行重建工程,動用了共200名的水泥匠、藝術家、木工等,以晚期義大利建築師Aldo Rossi ﹝曾經如此、曾在何處﹞設計概念為啟發,額外設置了舞台下方管旋樂團演奏區、舞台上的藝術背景設備、將座位由840個增加到1000個,並於650天工期內,以低於9千萬歐元的成本,完整重現老劇院的氛圍。2003年12月14日以演出貝多芬、華格納、史特拉汶斯基作品為重新開張節目。
       前後經過兩次大火的鳳凰歌劇院,其實僅剩門口的那牆面是原有1792年的遺跡,傳聞1996年火災那次,來自北方的風將火災的濃煙吹往南方到潟湖南方的朱德卡島上,每戶住家都可聞到那股燒焦的濃煙味,而且燒焦的濃煙味持續將近一個月之久。
       目前歌劇院內部仍照常提供高品質的表演,來到威尼斯,夜晚著正式服裝前往聆聽音樂、歌劇等表演,也是種不同的藝術之旅。
節目單請看歌劇院的官網:
http://www.teatrolafenice.it/site/index.php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