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徒的雙11節日 ---- San Martino 聖馬丁諾日
文化是種歷史演進之下的副產物,表層可見品從日常生活食、衣、住(建築)風格演變融合,到較為隱性的文化面產物,例如:文學、繪畫、音樂等。融合擴張的相互影響,表層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底下是文化面對面產生的衝擊與理解、融合的過程與結果。
早期台灣南部獨棟厝鄰居之間的緊密關係,悄悄地左鄰右舍的心中埋了行為模仿得種子,這種就是種文化的濡化影響性。小從我們身邊相處的人,到鄰居之間的關係,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政經生活文化,都因為交流快速的關係,彼此影響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例如對岸的光棍節1111就對台灣的電商產生了模仿效應。
相較昨天很多台灣的獨立書店傳出歇業一天的新聞,周三的我看著網路上滿滿的電購推播,對於以購物解憂的上班族來說,或許也是種人生苦悶的快速出口。不過,無法出國的我們,除了購買各種產品增進外表的性感程度,也可以趁機好好多買點書籍閱讀讓自己腦子更性感一點呦。來來,增進點對天主教文化的認識,我們可以從不一樣的角度來看看天主教國家,對11月11日這天是哪種節慶喔~
衍生於割袍贈乞的故事
基督教、天主教尚未分家之前,有很多有關於聖者的故事,Maritno di Tours 就是這篇主角。說到這位人士並非基督教家庭,他老爹服役於羅馬輔助騎兵團的高階士官,看到這裡,你應該會猜這人應該出生於羅馬帝國殞落之前。在現今的匈牙利出生,因老爸是軍官被要求也得加入軍隊,在338年前往高盧(現在的法國)服役,在路上遇到一名冷得要死的乞丐,心生憐憫把自己身上帥氣的披風割一段給予這位乞丐,晚上做夢見到耶穌披著他捨與半截披風,因此受到啟發與感召,決定以後要來當個隱修士(這和修道院系統中的修士不一樣,這是另外一個很長的故事),受洗之後跟自己的上司盧說:我要退伍當隱修士(中式翻譯年糕:恁杯不幹了!恁杯要退伍出家),後來辭職成功開心地進入這體系,中間因為跟人理念不同被流放(趕走的意思😂)回到義大利地區,361年回到高盧建立第一所隱修院。節慶定番 --鵝血湯/放火/人行餅乾/沾酒甜餅
💜 鵝血湯
聖馬丁諾節定番的食品,有鵝血湯、聖馬丁人形餅乾等,基本上歐洲各區在這節日有各種不同的飲食習慣,德語區習慣食用鵝血燉煮的湯稱為Martinsgans,相傳有兩種飲食文化來源的版本:
一、嘎嘎叫的SPY
371年都爾城(Tours)主教過世,Martino因為隱修院領導的聲名遠播,被這城市的居民盧說:『你來當我們的主教啦!!!』你可以想像這位一心只想好好隱修的人哪會想躺這種渾水,當然先躲起來再說。於是躲在一間鵝舍之中,好死不死的鵝卻不識相的大叫起來,讓市民循聲找到了Maritno,Maritno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當了都爾城的主教。因為這堆鵝不識相的嘎嘎叫,所以後世在這時間都會固定吃鵝以茲慶祝。🐤鵝O.S. 😱修但幾列~~~為啥我當報馬仔,還要被吃啊!!!!
二、你講道、我搗蛋 另外一種傳說比較有趣,就是當Martino在教堂講道時,瞬間有一群鴨子進入教堂搗亂了秩序,然後就被當成桌上佳餚了😱 根本就是種亂入被K.O.的悲劇
基本上鵝血湯稱為svartsppa,原是瑞典南部在聖馬丁節吃的食物,後來從現今的瑞典一路傳到現今的法國,原本這秋冬吃吃喝喝養肉肉饗宴一定是從貴族或較有錢的工匠開始,畢竟吃肉此等消費,並非當時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的。不過這種吃喝的習俗,約定俗成之後,就成了定番的文化之一。順道提一下:歐洲中古世紀的工匠因有特殊技能,基本是城鎮中除了貴族之外的特殊階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設備或技能可以完成工藝品,因此算是除了商人之外的有錢階級。
💜放火榮耀聖馬丁諾
基本上鵝血湯稱為svartsppa,原是瑞典南部在聖馬丁節吃的食物,後來從現今的瑞典一路傳到現今的法國,原本這秋冬吃吃喝喝養肉肉饗宴一定是從貴族或較有錢的工匠開始,畢竟吃肉此等消費,並非當時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的。不過這種吃喝的習俗,約定俗成之後,就成了定番的文化之一。順道提一下:歐洲中古世紀的工匠因有特殊技能,基本是城鎮中除了貴族之外的特殊階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設備或技能可以完成工藝品,因此算是除了商人之外的有錢階級。
💜放火榮耀聖馬丁諾
放火慶祝這件事情,台灣大家應該很有即視感,可能認為跟沿海地區的燒王船有一樣的背景故事,其實跟送走疾病沒啥關係,這在現今義大利中部行政省份Abruzzo中的Scanno小鎮為了榮耀聖者而有點燃所謂“le glorie di San Martino”榮耀聖馬丁諾之火的活動,在每年的11月11日晚上點燃,當地民眾分批在小鎮附近的山坡上搭起木堆,簡單說就是比誰家堆的火堆可以燒得比較久的活動。然今年不會因為新冠而停止放火榮耀聖者的活動,下方是今年當地人利用空拍機優勢拍下村中放火的情況,有興趣的可以點下方的連結,或許之後可以在這時間點規劃到這小城鎮旅遊看看這當地的宗教慶祝方式喔!
11月11日在威尼斯習慣吃聖馬丁諾(San Martino)的餅乾,這是一種外型為聖人騎馬帶劍的餅乾,上方以五彩糖霜、糖果裝飾,目前這種傳統已經擴散到整個威尼托省大部分區域;此外威尼斯中的孩子們會挨家挨戶唱問候歌,敲打罐子或鍋蓋當成臨時樂器,以換取小零錢或糖果。這是另一種萬聖節嗎?😂 看來小孩挺開心的捏,來來給各位看看威尼斯當地的口愛小孩如何用在街上敲打鍋蓋賺取罐罐(大誤)
OMG🙀 請讓我尖叫一下,因為這不是一般義大利甜氣泡酒Moscato,這是產自Pantelleria島上的酒,因為香氣強烈價位並不低,不過西西里人在聖馬丁日以圓型小餅吸取這產區的氣泡酒食用真的很over the top,說實話這種高碳水飲食真的是種癮頭,對身體不健康,但是種心靈慰藉最佳飲食.想模擬出這種味道,請先買到高酒精濃度的甜酒浸泡口感略硬的餅乾食用,你馬上能體會這種味蕾立即升天的港覺啦!
西西里聖馬丁諾餅乾食譜 👈 請往這邊點取,不用擔心,雖然是義大利文,但是我想嘴刁食怪一定能克服困難找到重要的關鍵字執行製作餅乾,更何況這邊還有圖片步驟解說捏,有圖有真相,不怕不怕!
義大利全境的新酒收成
在義大利許多地區,11月11日象徵著新酒成熟,因此有句諺語“A San Martino ogni mosto diventa vino“在聖馬丁諾日,每樣物品都會變成酒”,表示聚會和慶祝活動的開始,這也太歡樂了!這和法國的薄酒萊在九月入桶、十月初開酒桶、十一月第三個週四全球暢飲本年度新釀酒,有種趣味性的對照,不過法國人對於新酒是種附庸風雅,義大利人是種藉機與朋友家人歡聚慶祝的時光,或許就是種不同地域性氣候孕育出不同種族個性的最佳詮釋吧😊
威尼斯中的割袍聖者教堂 Chiesa di San Martino
這座位於高堡區國家造船廠附近的教堂,可以說是威尼斯唯一的一座。為啥說唯一,因為很多教堂還有重複咧😂。威尼斯六大行政區大大小小教堂密度之高,絕對出乎你的想像.這座教堂據說建於西元650年,依據文獻記載西元932年、1026年重建過,最後1540年由Jacopo Sansovion設計,1619年完工。目前見到的樣貌,1897年重建過,但保留了當時Sansovino設計的門口作為慈善組織機構的立面入口。
個人我喜愛在此區閒晃拍照,除了附近有座公園綠地之外,因威尼斯人大多也居住在這區,可以見到很多當地人生活習慣:漫天跨運河連棟曬衣場景、肉舖排隊買東西、閒話家常樓上+運河對話這邊真的很常見捏。
各種不同的double 11文化
2020這年真的很奇耙,不只雙20效應擴大,今年許多名人相繼過世讓許多人有種錯愕感(例如:史恩康納萊、竹內結子...等),對通訊、交通快速流通的數位時代,看來文化交相輝映、影響的範圍也會更大,全球化帶來的平面效應,讓各國大都市表層的建築規劃樣貌越來越雷同。所以維持著自身原有的文化特色,看來還是挺重要的。只是大航海時代之後,歐洲對於世界改變的樣貌也參與了重要的角色,你知道身在台灣的我們有多少東西是因為當時大航海時代,被波及到的嗎?😊
噢~不急,大嬸我最近雖然沒寫很多文章,但是塞進自己腦袋的東西沒有少,我慢慢整理,反正也無法出國驗證這些東西,我就盡量完備點之後再寫出來囉~❤️
留言